編者按: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自動化、智能化已經成為包括輔機在內的紡織機械產品升級創新的關鍵所在。作為新型梳棉輔機企業,無錫立達紡織機械器材有限公司的包、磨蓋板機,包、磨刺輥機,針布包覆機等輔機產品早已蜚聲國內外,為用戶提供了高效、持續、穩定的服務。近期,中國紗線網主編王果剛先生對無錫立達公司董事長蔣柯先生進行了采訪,一場創新謀變拉開序幕。
(王果剛主編(左)與蔣柯董事長(右))
(王果剛主編親筆題詞“千磨萬礪”贈予蔣柯董事長)
無錫立達創辦于1993年,前身為無錫國聯集團的下屬企業,從生產金屬針布開始,逐步踏入紡織輔機行業,并成為目前國內紡織輔機的藍本產品。
蔣 柯:王總你好,我先介紹一下我們企業的基本情況,我們企業于1993年開始創辦,我們這一批人大都是從當時的國營企業—無錫紡織器材廠(現名“貓頭鷹”)出來,到了當時的無錫國有資產投資開發總公司(現在無錫國聯集團的前身),無錫國聯集團目前是無錫大的一家國資公司。
王果剛:相當于某些地方的國投,是將原國有資本組合到一起的一個集團?
蔣 柯:對。我們之前從事紡器行業,出來后還是從事老本行,剛開始是做金屬針布制造。那時金屬針布的市場競爭已經比較激烈,由于此前我們經常接觸紡紗企業和相關的行業專家,當時紡織部還沒被撤,部、省、市里的很多老專家也經常指導我們,他們認為我們既然對器材行業比較熟悉,就應該搞新的紡織輔機。據一些老專家說,國內現在廣泛使用的輔機都是很老的日本“金井”版本。是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開了一些小型紡織廠,戰敗后設備留在了中國,以后大都在山東的膠南仿制生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業內形成了“膠南輔機”的行業基地,專家和教授都給我們指出:認為我們搞新型紡紗器材(金屬針布),要重視金屬針布在梳棉機上應用輔機是相當關健的。王總,您是紡織專家,當時金屬針布是用來替代彈性針布,在這個過程當中,金屬針布的輔機當時是相當落后的,不像現在應用的這么廣泛。
王果剛:應該是80年代就進行了替換。
蔣 柯:我當時在原企業是從事技術工作,年輕時正好經歷了金屬針布替換彈性針布的整個過程,而且當時部里將金屬針布的選型正好是交給我服務的企業,當時有一個團隊,我正好是這支團隊中的一員。記得我們一開始做市場調研時就是討論是用格拉夫、ECC,還是霍林沃斯。當時選了無錫一棉等10家廠做調研,我們資料匯總好后提交部里,*終選定了瑞士格拉夫的針布及其制造設備,從此國內引進設備以格拉夫的為版本。其實我們*初跟格拉夫接觸時,他還是一家很小的公司,z大的企業是英國的ECC,美國的霍林沃斯公司,他們對中國市場不重視,格拉夫能達到今天的地位跟當時部里的選型有很大關系。當時中國引進時考慮的是哪種針布和制造設備更適合中國,然后引進相應的工藝設備,我們是國內第一家引進格拉夫的針布生產線和蓋板生產線的企業。整個的這個過程,我們團隊的一批人都親身經歷過,對這一塊也就比較了解,所以在93年我們制造金屬針布的時候,聽取了那些專家的意見,因為我感覺梳棉輔機確實會有發展。在開始搞金屬針布生產的時候,就已著手開發設計新的梳棉輔機。
王果剛:你們一開始是磨針布機?
蔣 柯:一開始是包針布機,然后是磨針布,再是包蓋板,磨蓋板,95年開始研發磨皮輥機。可以說國內我們是第一代,除了膠南地區那種老的金井版本。從93年開始,我們成為了目前行業拷貝模仿的藍本。
(工作中的蔣柯董事長)
無錫立達公司自成立以來涉足多個行業,但始終以紡織為主線,于2000年成功改制。
蔣 柯:有些專家說“你們為什么叫‘立達’?”,我說我們叫“立達”的時候,瑞士立達還不叫“立達”,而是叫“Rieter(瑞特)”,我想老前輩們應該都知道,有一點可以澄清的是我們是93年合法注冊的企業,而瑞士立達在97年之前召開的所有發布會和平面資料所用的名稱都是“Rieter”,到后來才改成了“立達”。
大家都知道,在朱镕基總理將4千萬錠壓到3千萬錠,后來國內紗錠數增長到1億多錠的時候,紡織行業包括設備行業都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我們企業也是經歷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2000年,集團進行資本運作,當時第一批進去的企業,市政府要求全部進行轉制。所以我們屬于改制企業。轉制后,我們涉足夠了塑料管材機械和廣告設備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業績。
王果剛:現在還做嗎?
蔣 柯:廣告設備還在做,我們的主打是國外市場。
王果剛:這個產品我想做的企業應該也很多吧?
蔣 柯:但是我們轉制后開始開發,已經做了很長時間,有一定的市場基礎。我們現在談話的地方就是產品展示廳。
王果剛:蔣總,這么多版塊中,紡織輔機是否占主導?
蔣 柯:是的,紡織輔機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紡織輔機一直是原先的一套班子在運作,一直沒動過。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無錫立達著力產品研發,升級輔機產品,多項技術取得國家專利(點擊查看具體專利號)。
蔣 柯:2006年-2007年,從各方面的形勢看,我們覺得有危機感,危機感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同行競爭,而且這些同行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不是拿著我們的圖紙賣出去,就是從我們挖人過去。輔機這塊市場其實蛋糕不大,做的人也不多,反過來說如果這塊的市場很大,可能輪不到我們做了。但是又因為市場也少不了這塊蛋糕,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同行其實也有壓力。
第二,我們越來越感覺到我們在93年開發的輔機跟現在的主機設備配套已經有很大的脫節。08年開始著手,我著手帶了一批人進行市場調研、產品定位和技術儲備,確定:目標是將我們93版的一代輔機全部更新換代。更新的理念我們也有基本的定位,首先是要符合現在主機設備的需求,因為當時我們搞輔機的時候,進口的梳棉機品種還不太多,國產的梳棉機也就是186,到后來有了223、221等在186基礎上升級出來的機型,特別是在引進了國外幾個大品牌以后,尤其是立達、特呂茨勒等的機型以后,包括現在的一些新的器材。以前我們剛開始的錫林針布是3.2、2.8高度,當時已經算矮的,到現在普遍使用2.0,甚至有1.8的,而且現在用的都是很好的合金鋼絲。另外,梳棉機的產量跟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感覺原來的一代輔機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實際需求。
到目前為止,我們為前紡的金屬針布和蓋板的輔機已經全部升級完成,特別是在升級的過程當中,應對了國際上的一些新機型,特別是加寬的(如1.5米機幅),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點,以前的針布為了達到鋒利度,要不停地磨,經過實踐,我們加了一個關鍵性的保養要素,即在平整度好的情況下,盡可能不磨或者少磨,少磨的情況下如果鋒利度不夠怎么辦?我們采用油石來衍磨。我們已經開發到包括錫林針布、道夫、蓋板針布可以磨也可以衍,不過磨的方法和衍的方法我們已經進行了很大的改變,這其中采用了很多成熟的嫁接技術。2010年我們開始對外推廣銷售新一代的輔機(我們稱二代),已經得到了很多用戶非常良好的評估,說明行業和市場已經認可了我們新的理念和技術。目前我們的企業可以說是新老二代并存,因為這其中有價格差異。其實用過了新的輔機之后,老的就不會再用。
王總,新一代的梳棉輔機已量產,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將新一代的產品推廣好!我們的市場目標定位于對一代產品市場的更新,不光是新增部分,更新和新增這塊蛋糕已經做大了。針對更新部分我們是做長期打算的,計劃運作10-20年,當然再過20年,我們早就退休了,但是我們的企業還要生存。
剛開始我們研究輔機,根本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概念,現在我們專門請了兩個律師申報和維護專利,以求得專利保護和長期生效。我們已經得到了四個發明專利、十幾項實用新型專利,已覆蓋了所有的產品現在都有專利保護,不是一個產品一個專利,而是一個產品有好幾個專利保護。所以,對產品今后的市場,我們很有信心。點擊查看具體專利號)
我們現在缺的是宣傳,所以選擇了中國紗線網,因為紗線網真的非常成功。我們現在也擁有不少客戶,但是如果要僅僅通過銷售人員去各地跑,可能收效不會特別好,因為企業會有個接受的過程,沒接觸過的企業會質疑我們的價格為什么高。這需要一個理念去認識,不能單純從價格考慮,比如說效率,*終是效果問題。現在進口針布一套都要兩三萬元,有的時候棉結總數上去了,針布是磨好還是不磨好?如果磨的不好可能整套針布都報廢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刷,我們有專門刷的東西,也有磨,只需要輕磨,毛邊少,鋒利度反而快。這一塊我們在磨的方面已經大量運用,而且申請了專利。此外是油石,油石因為要合上緊貼針尖,我們又發明了磁懸浮式,而不是采用彈簧式。
王果剛:不直接接觸?
蔣 柯:不是,油石是緊貼針尖接觸進行短行程游動的,而且是浮動的,由于油石運動時,受力面不一樣,我們的專利發明采用“磁懸浮式”,比裝置彈簧的效果就會好很多,而且彈簧還有疲勞問題。這套系統我們研究成熟,大量推向市場。
王果剛:這是個高科技產品。
蔣 柯:王總,不能說是高科技,我認為是一種現象技術的巧妙應用。
王果剛:關鍵是要有作用。
蔣 柯:對,而且要能想到,這一塊我們申請了兩個專利,一個是用磁鋼(發明),另外是用彈簧或者是其他彈性基體(實用新型),都受到保護。
(采訪現場)
無錫立達吸取國外先進理念,企業經營采取 “兩頭(研發、銷售)在內,中間(生產)在外”的模式。
蔣 柯:我們的企業在轉制之后也分到了土地和廠房,07之前我們的廠房是在現在的物聯網區域,后來拆遷,政府分配的土地很遠,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們放棄了,所以現在我們的模式是“兩頭在內,中間在外”。
王果剛:我今天過來時也覺得奇怪,因為這只是一個有規模的寫字樓。
蔣 柯:是的,我們的生產基地在工業園區,產權很清晰,那邊只是生產(裝配),人員是我們的。考慮到新產品的長期研發,所以設計研發、行政和銷售都在總部這邊。零件的生產制造放到了外邊。我們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生產這樣的設備,已經沒有必要再去買加工中心,我們擁有很好的零件裝配、庫管中心和一批穩定的專業人員。目前新的輔機裝配放在一起,老的輔機生產是放在另外一個生產基地,這就是我所說的“兩頭在內,中間在外”,即產品技術、產品開發以及產品銷售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果剛:這是一個很先進的模式。
蔣 柯:因為我去國外比較多,就將這個理念吸收了進來。其實,這樣的模式在國外和廣東地區是非常普遍的,王總,這就是我們企業大致的情況。
無錫立達輔機的二代新品已得到市場和用戶的高度認可,銷售額超過總額的40%。未來將持續推進產品的“以舊換新”。
蔣 柯:目前我們的新產品已經量產了,我覺得新產品先要讓用戶知道,買不買是另外一回事,用戶要選擇,老的和新的都可以。到目前為止,今年新產品的銷售額已經達到我們總銷售額的40%,我們估計明年肯定會超過60%,而且我們現在實行的還有“以舊換新”的模式,客戶可以拿老的機型換我們的二代機型。我們分析,現在都是要擴5萬錠或者10萬錠,這樣添一點;或者是工廠搬遷,以前的設備就扔掉了,添一點;還有是兼并,老的設備不要了,就添一點。這幾種模式的比較多。但*主要的還是“以舊換新”的這塊市場,我認為這一塊是一個很大的市場,5年、10年甚至是20年都做不完,因為新的替代老的是一個不變的趨勢,而且我們一直是紡織輔機行業的領頭羊。我們要快速的將新品推向市場,當然我并不強求一定要以舊換新,只是我們在明年的營銷方面有側重,我們力求惠及客戶,比如高價收購,而且當場砸掉處理,我們已在一些紡織企業進行了實施。
王果剛: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舉措。
蔣 柯:我們只是一個小企業,但是我們決心要將這條路越走越寬。
王果剛:蔣總,你的發展思路很清晰。
蔣 柯:我對我們企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
王果剛:戰略規劃很重要。
(蔣柯董事長帶領王果剛主編等參觀公司輔機產品生產車間)
無錫立達輔機系列產品中,前紡方面可與格拉夫比肩,后紡方面將推出高性價比的全自動磨皮輥機。
王果剛:蔣總,請教你兩個問題,在輔機領域,國際上有沒有比較先進的做法或者說有沒有你需要追趕的對象,還是說你們在全球范圍已經超前領先?
蔣 柯:我認為我們輔機的現有技術除了兩個方面跟國際先進的有差異,大家都知道國際上做輔機比較知名的,梳棉機輔機方面主要是格拉夫,后紡方面主要是貝克和羅森克。我先講前紡,從這方面,實際上我們整體的技術其實已經超過格拉夫,只不過有兩點差一些,第一是零件制造的質量在穩定性方面可能稍有落后;另外就是知名度,憑我們現在的技術,如果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和外資企業合作的話,可能會相當好。
王果剛:格拉夫現在已經歸到了PTC。
蔣 柯:是的,格拉夫我接觸的比較多,他們的產品確實不錯,因為畢竟是歐洲國家的產品,但是格拉夫產品的適應性不夠,因為他們梳棉機產品的適應性原來考慮的是給立達配套,所以適應性包括機架的安裝方法可適應性不夠,包括中國之前的FA系列機型。所以在配套的廣泛性方面我們是不會輸給他們的。
后紡方面,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們和貝克的技術差異目前還是有一些,特別是全自動磨皮輥機,現在有很多其他廠家在開發全自動的,我們也在開發,但是理念可能不一樣。我們之所以拖到現在,是因為我也是搞技術的,心中沒底的東西還是想放一放,時間成熟了我才會上。經過了這幾年的積累,我們的全自動磨皮輥機已經進入了開發階段,而且已經在制作樣機,但是我們的理念是第一要防止技術糾紛問題,所以我們現在的機型既要有我們中國的特性,又要符合紡織廠的要求,關鍵還要避免國際上一些知識產權的糾紛問題。目前我們開發的有高產型的,主要是為了高性價比來替代目前的機器,想速度能快一點,主要用于中低檔紡紗需求。另外我們的全自動型和貝克、羅森克也有不同,我們現在開發的機型是從上料到磨、檢測,再到*后的收料是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我們收料是通過運用機械手,將磨好的東西放到盤里,而不是像以前的那種機械傳輸+手工模式。
王果剛:能避免很多問題。
蔣 柯:對,我們在做這個設計,磨的原理還是大砂輪往復,檢測原理還是一樣,這些王總你待會可以參觀一下我們的現場。王總,目前我們沒定型的就是磨皮輥機,包括對皮輥房的加油機、套皮輥機、壓圓機等我們都已升級完成。
王果剛:蔣總,我想你們的磨皮輥機應該也會很快推向市場。
蔣 柯:對,因為前道已經做完,現在我們80%的精力都放在了磨皮輥機的研發上,而且初步的樣機已經在安裝。
王果剛:這是個好消息。
蔣 柯:我們要拿出比較經濟的價格,而且力爭達到國外的效果,比如大小頭的調整、光潔度的保證,全自動了以后關鍵是同批次的誤差一定要小。我們開發產品不是一拍腦袋就畫圖紙的事情,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企業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要做就要做成功。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地來做,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和界限,要對我們的用戶負責。目前的這個階段也是我們之前開發輔機的一個積累,可以借鑒之前的很多經驗,初步研發已經過去,現在我們的想法和理念已經到了實施階段,比如安裝、加工精度如何保證等,還有就是用標準部件來替代加工件等。正是因為有成功經驗的積累,所以對后面全自動磨皮輥機的開發我們有充分信心,我想成功率一定會很高。
王果剛:這個產品的推出對我們棉紡行業是個好消息,企業又多了一個選擇。蔣總,我很佩服你的精神,一個產品如果技術不成熟,確實不如不推出。因為產品不成熟卻又宣傳,反而是夸大了自己的缺陷,會埋下很多的隱患,這其實是損人又損己的事情。
蔣 柯:王總,這可能和我國營企業出身有關系,受到過傳統的熏陶。
在為用戶提供優質輔機產品的同時,無錫立達公司對產品服務也同樣重視,希望聯合針布等企業為紡紗企業提供全面細致的服務。
王果剛:蔣總,向你討教第二個問題,對于輔機,我同意你的看法,市場不是太大。按照棉紡協會朱北娜會長的說法是有1萬多家紡紗廠,我想剩下的應該是規模非常小的紡紗企業。如果是以1萬家計算,那么你們的服務就是為1萬家紡紗廠提供設備,如果說質量做的很好,廠家就有好幾年可用;如果用戶更換頻繁就說明壽命很短,這又會影響品牌。市場不大,發展空間也是有限,那么能不能跟服務捆綁起來,有沒有在產品銷售的同時服務創新?蔣總,浙江省現在環錠紡有1200萬紗錠,蕭山地區還有300萬紗錠,我做過兩屆浙江省棉協的會長,對企業也比較了解,這些企業*缺的是服務,比如包針布,蕭山有一些企業都是杭二棉派人過去。
蔣 柯:王總,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們的企業從96年就開始做服務,我們的服務形式有兩種,第一是“拿進來”,第二是“走出去”。經過這樣一段過程之后,我們發覺服務工作是一個很好很大的市場,不過不是我們來做,因為里面有一個問題。我們也有過考察,我們的團隊到過河北清河、泊頭、江蘇吳江等地區,我們發現個問題,這項工作針布廠來做*合適,我們來做會有問題。其實我自己也去過很多小企業,有些企業真的只有幾臺梳棉機,他們甚至連什么針布都不知道。以前也存在過這樣的情況,有些針布廠從我們這里買了設備,然后去設一個點,*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推銷他們的針布,然后做這樣的服務。
王果剛:我的觀點跟你一致!
蔣 柯:針布畢竟是比較大的耗材。我的想法是王總你可以牽頭,聯合針布制造廠,我們輔機廠家來配合,我覺得這是可以合作的,比如大家談好是否可以分期付款,設備投資等。
王果剛:相當于聯盟服務。
蔣 柯:是的,設備可以由我們提供,這項工作如果是我們來做并不恰當,希望由紗線網這樣大的平臺來組織一下,我想全國開設幾百個這樣的服務點是可行的。但是這個方案還有個問題需要考慮,一些小廠會覺得既然請了你們來服務,比如包針布,他們是不會管你們的設備,他們*大的想法就是能開出車來。針布包完了以后,開不出車,他們可能會不愿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付過錢,實際上包完針布跟開出車實際上是兩碼事,我們是內行所以知道,但是他們是不管的。所以,這個事情也必須考慮進去。可能很多企業是包好針布才付錢,開不了車針布報廢就不關他們的事了。
王果剛:這是個誠信問題。
蔣 柯:因為是服務點,他們肯定要你幫他開出車,因此這其中就要涉及相關的技術人員問題,比如開出車的師傅。
王果剛:這可能需要多方結合。
蔣 柯:對,因為我關注過這件事,所以方方面面的因素考慮的比較多,不像和大的紡織廠合作,因為大的紡織廠不需要你的服務,因為他們有設備有人員,要服務的都是三、五萬紗錠的小廠。
王總,我也要想請教你,我們現在以舊換新這個市場方針,也是我們今后的一個主目標,因為這個體量大,當然我并不是要幾年之內就全部換完,而是慢慢進行,畢竟有些設備一用就是十五六年。我并不是說幾年前買的設備今年就換回來,此外我們以舊換新的方法是:不管是人家生產的還是我們自己生產的設備都換,甚至老的膠南地區的設備,我們現在還在考慮是否要品種對等的換,即包蓋板機來換包蓋板機,而不是包蓋板機來換取磨蓋板機,就是以電視機來換電視機而不是電視機換冰箱的道理。
王果剛:我認為:不管是何種機型,都可以折價置換用戶需要的二代任何機型,多為用戶考慮,才是企業之根本。
蔣 柯:謝謝,我們理解了。